原标题:可怕的失眠:明明很困,却怎么也睡不着!1个助眠方,帮你搞定
我们的一生中约有30%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,良好的睡眠是维持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,一项《亚健康失眠肝火扰心证与心脾两虚证多导睡眠监测图研究》表明,深度的睡眠与激素分泌增加、记忆存储等密切相关,能消除疲劳和恢复休力、提高注意力、逻辑思维、语言和安排各种行为活动的计划能力。
然而,近十几年来,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,人们的物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提高,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压力越来越大,尤其是患有失眠症状的人群也越来越多,给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。
“失眠太痛苦了!”这是很多长期失眠者的内心写照,尤其是人到中年,晚上睡不好觉,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大打折扣,一边是注意力难集中,思维反应迟钝,另一边则是不得不完成的工作,加上深受车贷、房贷以及上有老,下有少的顾虑影响,人也很容易彻底崩溃。
而且,更为可怕的是,白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担忧晚上又会再次睡不着了。忙碌了一天,晚上躺在床上,明明整个人肢体乏力,精神倦怠,甚至连吃饭都没什么食欲。但是,偏偏睡不好,要么是睡不着,要么就是哪怕睡着了也是多梦、早醒。这种状态,直接导致了第二天更加乏力、状态不好,陷入了恶性循环中。
其实,这种失眠状态,很可能是心脾两虚引起的。
什么是心脾两虚呢?它又是怎样导致我们失眠的?
心脾两虚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,也是失眠的常见证型,在脑力劳动者,上班族中十分常见。
祖国医学认为,睡眠是人体阴阳之气互相交感转化的结果,阳属于活泼好动的一面,阴属于安静、内敛的一面。白天属阳,阳气从体内往外走,居于体表,故此,人才能精神焕发,活动自如。到了晚上属阴,阳气由外往里走,潜藏于体内,而阴气则往外走,故此,人才能正常安卧进入睡眠状态。而气属阳,血属阴,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为气血失调。由此可见,气血失调贯穿于失眠的整个过程,是其主要的病理表现。
在人体五脏六腑中,心主血,脾统血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主要通过其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消化食物,输送营养物质,化生气血,所以,脾的运化功能正常,则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,血液充盛,则心有所主,神有所养。
事实上,在病理上,心脾两脏通常互为影响,如果平时思虑过度,不仅暗耗心血,也可影响脾的运化功能。正如《问斋医案》中记载:“忧思抑郁,最损心脾。心主藏神,脾司智意。意无所主,神无所归,以故神摇意乱,不知何由,无故多思,通宵不寐。”
而如果脾气虚弱,运化功能减退,气血化生乏源,则可导致血虚而心神失养,神无所主以致心神不安而失眠。诚如《类证治裁·不寐》所言:“脾血亏损,经年不寐。”
临床所见,心脾两虚失眠最常见于久病气血亏虚,妇女产后失血,年老体虚,或者脑力劳动过度,或常处于压力大、忧思抑郁状态的人群。故而,多见于中年人、老年人,尤其是女性患者。主要表现有不易入睡,多梦易醒,心悸健忘,头晕目眩,精神疲惫,食欲减退,身体四肢很容易累或乏力,腹胀便溏,面色光泽减少(比如面色苍白或面色萎黄),舌质淡苔薄白,脉细无力。
归脾汤,补益心脾,养心安神!
对于心脾两虚所引起的失眠,医家往往用双补心脾的方剂,其中,以归脾汤作为基础方化裁最为常用,该方首见于宋代医家严用和所著的《济生方》,是补益气血之名方,方由白术、当归、茯苓、黄芪(炒)、龙眼肉、远志、酸枣仁(炒)、人参、木香、炙甘草组成,主治过度忧思,伤及心脾,健忘失眠。
方中人参和龙眼肉共为君药,人参味甘性平,归心、脾经,补脾益气,养心安神,龙眼肉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。黄芪、白术、当归同为臣药,黄芪、白术与人参配伍,加强人参补脾益气之功效,当归与龙眼肉配伍,使其养血安神之功更甚。茯苓、远志、酸枣仁宁心安神。木香行气健脾,可防补益药物滋腻太过,使补而不滞,均为佐药。炙甘草补脾益气,调和诸药,为佐使药。最后另加少量生姜、大枣益脾胃,以资生化。诸药合用,有益气补血、健脾养心之功效。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,心得血所养,神有所舍,故失眠可愈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般来说,患有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患者还会有其他的伴随症状,特别是失眠长期不重视,或久治不愈,又或者长期用药不慎,会演变成虚实兼杂的复杂情况,因此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药方进行适当的药材加减。
比如,如果有肝火旺盛的症状,应当在药方中适当添加珍珠母、生牡蛎、生龙骨等药材,起到降火、护肝以及疏肝理气的作用;如果伴随有脾胃湿热症状,可以在药方中加入黄连、黄芩等药材,起到清热燥湿的作用;如果体质比较虚弱,可以在药方中加入知母、牡丹皮、熟地黄等药材,起到增强体质、补气养血的作用等。
故此,该方的使用应在辨证的前提下灵活加减。正如“病有万变,药也万变”所言,治失眠,用药也应谨慎,以免导致失眠病情加重。比如,常用的重镇安神类药物,生牡蛎、生龙骨,多用于心神不宁、心悸、失眠。但由于这两种药材性微寒,对胃刺激较强,故如果有自汗、便溏者,则改用煅牡蛎、煅龙骨,不仅能镇静安神,还能敛汗固精。
除此之外,失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,睡眠认知、睡眠行为与睡眠情绪等因素均可影响睡眠质量。而在现实生活中,不少人都有“失眠-导致焦虑抑郁-失眠加重”的恶性循环,因此,在中医辨证调理的同时,也要注意不良情绪的调节,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。
责任编辑: